close



清明祭祖不可少,跪拜還需量力為








【天主教聖功醫院─復健科/陳功恆 醫師】

  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不分男女老少全家出動,是對祖先表達慎終追遠的思慕之情;最近因環保意識抬頭加上政府的宣導,傳統土葬逐漸改為火葬,或土葬經過十年後依習俗撿骨再供奉於靈骨塔中。因此,傳統的掃墓在現今工業社會已逐漸被靈骨塔的祭祀儀式所取代,在台灣習俗裡,祭祀儀式中少不了跪拜、磕頭,為免在清明祭祖後所可能發生的筋骨酸痛與傷害發生,本院復健科依照已往民眾的症狀,特別提出以期達到預防的目的。

  坐落在山間、郊外的靈骨塔,各個宏偉氣派或清幽典雅,但是長長的階梯或迴廊卻讓中老年人皺起眉頭,尤其是對已經有「退化性膝關節炎」的患者更是望而卻步,因此建議已經有症狀的患者,最好要使用「拐杖」來輔助行走,在爬樓梯時一定要量力而為,如果感覺膝部不適,最好要「分段爬階」,不要一次走完,休息一下再走可以把膝蓋的傷害降到最低。回到家中如發現膝部的不適感加重,可先以冰敷及適當的休息,症狀仍未緩解還是建議及早就醫。

  在祭祀的過程中少不了跪拜的儀式,此時身體的重量全部壓在「髕骨」和「脛骨粗隆」上。「髕骨」就是俗稱的「膝蓋骨」,是一個連接股四頭肌和韌帶的種子骨,而「脛骨粗隆」是臏骨韌帶的終點,位於脛骨靠近膝關節的骨突處。當我們跪下來的時候,這兩處承受極大的壓力,加上重複的跪拜或長時間的跪姿,一不小心就會導致「髕骨」和「脛骨粗隆」的受傷。「髕骨」和「脛骨粗隆」可能會有皮膚的擦傷,再厲害一點可能會造成骨突處的發炎,這通常都不嚴重,只要適當的傷口護理或冰敷休息即可復原。但是「髕骨」除了擦傷外,還要特別注意所謂的「髕骨前滑液囊炎」(prepatellar bursitis),這是一個常發生在用跪姿擦地的主婦身上,主要是因為在髕骨的前方有一個扁平的「滑液囊」,平時扮演皮膚和髕骨之間緩衝的角色,如果受到重複的摩擦及刺激就會造成滑液囊的發炎,進一步會導致「積水」產生,患者會發現髕骨前的皮膚會隆起,摸起來漲漲痛痛的,好像長了一個水瘤,像這樣的情形建議找復健科或骨科醫師,處理的方式也不困難,只要把積水抽出,症狀就好了一大半,如果重複發作,則可施打低劑量的類固醇再加上復健治療,大多可以痊癒。

  在清明祭祖這天,緬懷祖先、心誠則靈,祭祖活動也因社會變遷現實的狀況量力而為,也不失孝道的表現;家族親戚能聚首,或閒話家常、或低頭追思,若能虔心保有慎終追遠之觀念,相信祖先也會長相保佑。



(本文章內容出自於


 


轉載後記:昨天讀了此篇報導心有戚戚焉感觸深刻,雙親大去後,娘家手足每年都在娘家對面鄰居某大禪寺參與法事祭典,因為大家都忙,幾乎都由我代表親身體驗隆重莊嚴的儀式,由十年前的從頭到尾參與跪拜、逐漸地不堪負荷,每次法會返家雙腳痠痛數日腰部也不堪,一年兩次共計九天之多,近年真的年歲大了,法會盛事時就禮貌上去焚香膜拜,只在雙親牌位前小跪片刻,每年的忌日膜拜及開塔盛會、也是小跪聊表寸心,只要時刻存著緬懷之心、跪與不跪應該無妨吧!紀念祖先感念親恩自己的身子健康為重!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